服務熱線
0755-83044319
發布時間:2024-10-14作者來源:薩科微瀏覽:897
硅片是現代電子產業的核心材料,廣泛應用于集成電路、太陽能電池、MEMS等領域。硅片(wafer)的生產工藝對其質量、性能和后續的應用至關重要。硅基集成電路工藝中,硅片的純度、摻雜濃度、晶體結構等參數會直接影響到器件的性能。在硅片生產中,最常用的兩種工藝是直拉法(Czochralski,簡稱CZ法)和區熔法(Float-Zone,簡稱FZ法)。
一、硅材料的基礎知識
在討論硅片生產工藝之前,我們先了解一下硅材料的基本特性。硅是半導體工業中最常用的材料,因為它具有以下優點:
良好的電子性質:硅具有合適的能帶寬度(約1.1 eV),在常溫下表現出良好的半導體特性。
豐富的資源:硅是地殼中第二豐富的元素,易于獲取且成本低。硅是從沙子中提煉出來的。
良好的熱穩定性:硅的熔點高(約1414℃),能夠在高溫環境下工作而不變性。
氧化層優勢:硅表面可以形成一層致密的二氧化硅(SiO2)薄膜,起到絕緣保護作用,非常適合制造MOSFET等器件。
由于這些優點,硅成為了集成電路(IC)和其他微電子器件的主要材料。
二、直拉法(Czochralski,CZ)工藝
1. 工藝簡介
直拉法是一種通過將多晶硅在高溫下熔化,并用種晶拉制單晶硅的工藝。它由波蘭科學家簡·直拉爾斯基在1916年發明。直拉法是目前工業上生產硅片最常用的工藝之一,主要用于大規模生產硅片,特別是用于集成電路制造的大尺寸硅片。
圖:(a) 直拉法工藝和 (b) 區熔法工藝
2. 工藝步驟
熔化硅料:首先,將高純度的多晶硅放入一個由石英制成的坩堝中,坩堝被加熱至硅的熔點(約1414℃),多晶硅在此溫度下熔化成液態硅。
摻雜劑添加:根據需求,摻雜劑(如硼、磷)在硅熔體中加入,以調節單晶硅的導電類型和摻雜濃度。硅片的導電特性取決于所加入的摻雜劑類型和濃度,例如,硼(B)是P型摻雜劑,而磷(P)則是N型摻雜劑。
種晶引入:在液態硅表面引入一根旋轉的種晶棒,種晶是一個純凈且完美的單晶硅,它的作用是為新生長的硅提供晶體結構的“模板”。種晶的接觸會促使液態硅開始以與種晶相同的晶體取向固化。
晶體拉制:種晶與液態硅接觸后,隨著種晶緩慢上升,同時保持旋轉,液態硅逐漸凝固在種晶的下方形成單晶。晶體的直徑由種晶上升的速度和坩堝的溫度梯度控制,通常拉制速度在2到25 cm/h之間。較快的拉制速度會產生較細的晶體,而較慢的速度則會產生較粗的晶體。
環境控制:整個拉制過程在一個受控的惰性氣體環境中進行(如氬氣),以避免硅與空氣中的氧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硅,同時減少其他雜質的污染。
3. 優點
大尺寸晶體:直拉法能夠生產出較大的單晶硅棒,直徑可以達到300mm甚至更大,非常適合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。
成本較低:與其他方法相比,直拉法由于工藝相對簡單,且可以使用較大體積的硅料,生產成本較低。
廣泛應用:直拉法硅片廣泛應用于各種電子器件制造,如集成電路、太陽能電池等。
4. 缺點
氧和其他雜質含量較高:由于坩堝和熔體的接觸,硅晶體容易受到氧雜質的污染,這些氧原子會在硅晶體中形成氧沉淀,影響硅片的機械和電氣性能。
摻雜不均勻性:在拉制過程中,摻雜劑在液態硅和固態硅中的溶解度不同,導致摻雜劑在晶體中的分布不均勻。這種現象被稱為熔體分凝(segregation)。
三、區熔法(Float-Zone,FZ)工藝
1. 工藝簡介
區熔法是另一種生產高純度單晶硅的工藝,由亨利·波爾(Henry Theuerer)在1950年代發明。與直拉法不同,區熔法不需要將整個多晶硅熔化,而是只加熱小部分硅區,通過熔化和再結晶的方式將多晶硅轉化為單晶硅。區熔法主要用于需要極高純度的硅片,如高性能功率器件和高頻器件。
2. 工藝步驟
多晶硅棒制備:首先,將多晶硅加工成一定尺寸的圓柱形硅棒。
種晶引入:在多晶硅棒的一,接觸一個種晶這個種晶與直拉法中的種晶類似,用來單晶的生長提供體結構。
熱區移動:在多晶硅棒的下方感應加熱器或其他加熱手段,僅熔化一小部分多晶硅區域,形成一個熔區。隨著加熱區域緩慢向上移動,熔化的多晶硅在冷卻后重新結晶,并轉變為晶結構。
摻雜控制:摻雜(如磷或硼)可以通過向周圍的惰性氣體中引入摻雜氣體(如硼烷、磷烷)來控制。這種方式能精確調控硅棒的摻雜濃度。
3. 優點
超高純度:區熔法硅片由于沒有與坩堝接觸,因此不容易被氧和其他雜質污染,能夠生產出非常高純度的硅晶體,適合制作對雜質敏感的功率器件和高頻器件。
摻雜均勻性好:由于區熔法只熔化一小部分硅,且加熱區域在移動過程中會將雜質推向硅棒的一端,因此可以更好地控制摻雜劑的分布,摻雜濃度更加均勻。
低氧含量:由于整個過程避免了硅與石英坩堝的接觸,區熔法硅片的氧含量遠低于直拉法硅片,適合一些對氧含量要求嚴格的應用。
4. 缺點
晶體尺寸受限:由于區熔法需要對硅棒進行局部加熱,生產過程中硅棒的直徑較小,通常不超過200 mm。這使得區熔法不適合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,而更適合高性能功率器件和特定應用。
成本較高:區熔法工藝復雜,且生產速度較慢,導致其成本高于直拉法。因此,盡管它在一些高端應用中有其優勢,但在大規模生產中不具備經濟優勢。
四、兩種工藝的比較
五、總結
直拉法(CZ)和區熔法(FZ)是硅片生產的兩種主要工藝,二者各有優缺點。直拉法適用于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生產,能夠提供較大尺寸的硅片,且生產成本較低;但其晶體中含有較高的氧雜質,摻雜均勻性較差。而區熔法則能夠提供超高純度的硅晶體,摻雜均勻性好,適用于對純度和摻雜要求極高的應用場景,如功率器件和高頻器件,但由于工藝復雜,成本較高,晶體尺寸較小。
在實際應用中,工程師會根據具體的需求和經濟考慮,選擇合適的硅片生產工藝。例如,若要求硅片的純度和電學性能極高,且不考慮成本因素,可以選擇區熔法;而若需要大尺寸硅片且經濟性要求較高,則直拉法是更為合適的選擇。
免責聲明:本文采摘自“老虎說芯”,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薩科微及行業觀點,只為轉載與分享,支持保護知識產權,轉載請注明原出處及作者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。
友情鏈接:站點地圖 薩科微官方微博 立創商城-薩科微專賣 金航標官網 金航標英文站
Copyright ?2015-2022 深圳薩科微半導體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20017602號-1